工业+旅游融合发展 包钢“钢花”绽出新华彩

新闻资讯  杨贺丹 杨竣杰   10869

微信图片_20201104201422.jpg

“我们像双翼的神马,飞驰在草原上……我们将成钢铁工人,把青春献给包钢。” 20世纪90年代由玛拉沁夫作词作曲创作的《草原晨曲》,让人们都认识了草原上的“钢铁堡垒”——包钢。近日,内蒙古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组织多家媒体走进内蒙古包头市,走访了解包钢工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情况。 

作为有着红色传承的老工业企业,包钢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工业长子”,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最早建设的钢铁工业基地之一,是内蒙古自治区一张闪耀的“城市名片”。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几代人的努力奋斗下,“包钢”已不再只是蒸汽机轰鸣的厂区。2006年,包钢获得了《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牌匾,拉开了包钢工业旅游的序幕。

2016年,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加快企业转型步伐,大力发展包钢文化和旅游产业板块,梳理包钢工业游线路,促进“工业+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以开放的姿态向世人展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吸引工业爱好者走进这座既时尚又传统的草原“钢铁堡垒”。 

弘扬包钢精神

了解林立高炉的历史,感受大工业生产的壮观场景和包钢工人的坚忍奋进画面......包钢工业史馆作为包钢工业游的首站,在工业旅游线路中尤为亮眼。包钢工业史馆成立至今,吸引了无数人参观打卡。

包钢工业史馆内采用全景沙盘、生产线模型及实物展品展示了包钢60多年的发展历史,包钢精神展厅运用声光电及3D技术全面介绍了包钢精神的由来和传承,包钢廉政展厅全面展示包钢党风建设,包钢技术中心的钢铁生命周期主题展馆从包钢的生产全流程展示科技对钢铁工业的促进作用……各展厅相互串联,形成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展示空间。

包钢工业史馆的工作人员说:“多维度展示,让参观者深入了解了包钢从无到有、先辈艰苦创业的光辉历程,再现了老一辈包钢人的青春印记,弘扬了包钢产业工人爱党爱国、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

包钢一直以来十分注重工业遗产保护。在工业遗产展示区,大量老式火车头陈列其中,蒸汽机车作为包钢特殊的工业遗产,与包钢的发展有着最紧密的联系……据展览馆设计顾问乔培莲介绍,随着1958年苏联支援包钢建设,从遥远的西伯利亚运抵赶来的蒸汽机车,对包钢成立之初的生产起了不小的作用。“这些机车‘退役’后,我们依然让它们停在铁道两旁,注视着包钢一步步迈向新的明天。未来,我们会继续建立完善包钢工业遗产名录和保护制度,多建一些工业遗址、工业保护单位和博物馆等,让工业遗产及其背后的文化走进大众视野, 滋养人们的心灵。”乔培莲说。

1959年10月15日,周恩来总理亲临包钢一号高炉为其出铁剪彩,结束了万里草原寸铁不产的历史。为了记录这一包钢工业发展中这一浓墨重彩的一笔,2017年,在铁花文化公司的筹划下,包钢在一号高炉原址区域建设了一号高炉主题广场,让游客近距离感受包钢特有的红色基因。

建设旅游新高地

随着包钢工业旅游的深入开展,每年都会有大量的中小学生,中外游客前来参观学习。媒体团在包钢园区遇到了来自广东省深圳市的游客刘力菲,她说:“走进包钢,工业文化元素浸润于这座塞外钢铁重镇的每一个角落。钢花飞溅的车间、轧钢切割的场面都给震撼的感觉,让我领略了大国重器的风采,这是其他类型旅游所不能看到和体会到的。”

独特的企业文化展示,具有良好的知识性和体验性,很好地契合了游客的需求,同时也激发了游客的游兴。

经过3年的运营,包钢工业游项目以钢铁主题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工业游线路为基础发展研学旅行,以打造钢铁·稀土工业文化主题研学旅行示范基地为目标,拓展了稀土主题的“神秘的稀土”工业游线路、“白云鄂博矿山游”工业游线路和啤酒文化研学旅行等3条新线路,并结合中小学生教材及包钢科技发展元素编制了包钢工业研学旅行课程,成为自治区开展工业研学旅行重要目的地。

2017年,包钢工业游获得全国工业旅游发展联合体创新成果奖、包头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基地”、昆都仑区“草原钢城研学旅行基地”等荣誉,年接待游客数量持续攀升。3年来,共计有超10万人次游客前来深度体验包钢工业文化特色之旅。2020年3月3日,包钢工业旅游景区被评为“自治区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包钢集团工业旅游负责人戈泰文表示,未来包钢工业旅游将进一步发掘包钢60多年的历史积淀和红色基因,深度开展工业研学旅行,同时大力开发文创衍生品,向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和红色教育基地的目标迈进。

“包钢工业旅游的发展,充分显示了包钢作为我国重要工业基地不断探索创新的成果。包钢工业游的良好发展势头为各地工业游、研学游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包钢集团宣传部主管陈义强说,希望通过“工业+旅游”的拉动,不断探索创新旅游产品业态,使工业旅游成为包头市大旅游格局中的重要推动力量,全力打造内蒙古自治区旅游的新高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