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科右中旗敲开生态致富门

盟市动态     6770

初春时节,广袤草原上,冻土之下萌动着春的气息。“过去,每到春天风沙漫天。现在好了,空气清新,荒山绿了,牛羊肥壮。”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茫哈苏木哈图布其嘎查牧民金扎拉嘎说。

科右中旗将“生态绿色”理念融入乡村产业振兴中,寻找绿水青山的“变金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生态、产业同步振兴,脱贫摘帽下的辽阔草原成为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

巴彦敖包旅游度假村七彩滑道(白旭晴摄)(1).jpg

在生态农业领域“大展拳脚” 

站在额木庭高勒苏木布拉格台嘎查山坡上,鱼鳞沟里一排排山杏树、沙果树整齐排列,迎着寒风傲然挺立。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光秃秃的流动沙梁,一起风,沙子就刮得人睁不开眼。 

为了治理荒山,布拉格台嘎查从2013年开始陆续在5000多亩荒山上种满山杏、沙果、苹果、李子等果树。每年7月,果实开始成熟,村民都会上山采摘。2019年,嘎查建起了水果保鲜库,第一批入库存放的沙果在短短一个月内,每斤价格就从0.9元涨到5元。绿色发展下的产业探索,让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的同时也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如今,论起“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草原人民有了底气。科右中旗依托绿色无污染环境的优势,在中宣部大力帮扶下,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建设3万亩淘乡甜数字农场水稻基地,实现了统一品牌、网上销售、品质追溯,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1300元。 

2019年,袁隆平院士专家工作站在科右中旗巴彦淖尔苏木白音塔拉嘎查种植的耐盐碱地水稻喜获成功,这片曾经寸草不生的盐碱地上,水稻均亩产达508.8公斤可谓“成果非凡”。在巴彦淖尔苏木双榆树嘎查,第一书记韩军也带着农牧民,让1350亩撂荒多年的盐碱地里飘出了阵阵“稻香”。盐碱地变良田的探索,为科右中旗铺展出一条高质量、绿色发展的转型之路。

蔬菜地里呈现出的大美“丰”景也让百姓鼓起了腰包。2018年,兴安盟湘蒙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落户科右中旗,承包了4000亩地,种植娃娃菜、胡萝卜、菠菜、花菜、生菜、香菜等品种蔬菜,把品种蔬菜销往福建、湖南、湖北及山东、河北、黑龙江、辽宁等地,带动了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增收1万多元。2019年,高力板镇东风嘎查种植350亩大田蔬菜,成为绿色发展的又一有益尝试。 

高力板镇东风嘎查农民忙收萝卜1(吴金辉摄)(1).jpg

重建科尔沁草原绿色生态体系 

为重建科尔沁草原绿色生态体系,从2016年开始,中旗规定每年的4月15日到10月15日期间不允许放牧;还采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划区轮牧、封山禁牧等一系列严格的措施保护环境。在生态优先的大环境下,“牧改圈”成为大势所趋。 

在科右中旗百利舸扶贫产业园区肉牛育肥基地内,“哞哞”的牛叫声响彻牛场,2900多头肉牛被圈养在标准牛栏里。中宣部协调引进山东省阳信鸿安集团广富畜产品有限公司和阳信亿利源清真肉类有限公司2家国内知名肉牛龙头企业,构建起集肉牛育肥基地、饲料基地、牲畜交易、牛肉加工冷链物流为一体的区域高效生态循环产业链。2家企业培训养殖户2100余户,大幅提升了农牧民肉牛养殖理念和技术水平,带动20个嘎查、200家合作社和1万余户养殖户发展肉牛养殖业。 

天刚蒙蒙亮,家住科右中旗巴彦淖尔苏木双榆树嘎查的宝喜就已经起床,去给他的56头“牛宝贝”们喂草料,过年以来他们家已经接了10头小牛犊。宝喜说,“以前以全年自然放牧为主,牛也不见长肉,还要雇人看管。一年算下来,支出比收入还多。这几年开始舍饲圈养,发现更有利于牛长膘。”中旗通过禁牧补贴的发放、农机设备补贴的增加,以及开办养殖提高班等多种方式,帮助牧民把传统经营模式转变到寻求经济效益、有效保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来。

禁牧之下,牲畜饲料来源问题也亟待解决。中旗作为玉米优势产区,立足自身资源,把秸秆饲料化作为主攻方向。同时,大力发展粮草兼顾型农业和草食畜牧业,扩大“粮改饲”种植面积,通过政策项目补贴、企业带动、农牧民参与,促进饲草料规模化种植。 

哈日道卜嘎查万亩绿色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区(包慧慧摄) (1)(1).jpg

农旅融合描绘乡村新画卷 

为迎接新一年的旅游旺季,巴图查干奶制品基地已经热火朝天地忙起来了。“我们在蒙古包提供正宗的蒙餐,还现场制作奶食品,游客们可感兴趣了!”巴图查干奶制品基地创始人花拉高兴地说。每年6月到10月,除了本地人,来自北京、吉林、辽宁等地的游客也不在少数,经营蒙餐既发扬蒙古族饮食文化,又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巴彦呼舒镇哈日道卜嘎查、杜尔基镇双金嘎查、额木庭高勒苏木巴彦敖包嘎查等围绕稻田及现有资源,建设集育苗种植、稻田养殖、加工销售、餐饮住宿、赏景摄影、采摘垂钓、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观光综合基地项目,打造“旅游+农业+扶贫”的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示范点,让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群众实现了增收致富。 

不断升温的旅游业也让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群众收获好“钱景”。农牧民办起家庭宾馆、农家乐,有的还持股分红,吃上‘旅游饭’,摘掉‘贫困帽’。在巴彦敖包旅游度假村忙碌着的白先胜说:“之前生活特别困难,但是现在我通过入股这个旅游度假村,五口人一年分红1万多,在这打工还能赚不少钱。”(郭静 包慧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