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阳光明丽灿烂,晨雾刚漫过稻田,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远方廷园民宿的庭院里已飘起炊烟。不远处的孔雀园里,兴安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周海燕正带着游客观赏孔雀,阳光穿过孔雀开屏的羽扇,在文化长廊的羽毛画上投下细碎光斑。
夏日的乌兰浩特,正以明亮又美丽的肌理铺展着文旅画卷——不只有田园的风、非遗的光,更藏着四季流转的智慧。从民宿院落的烟火到冰雪赛场的蓄力,从竞速体育的激情到洮儿河畔的秀美,这座城市的文旅故事,早已超越“季节限定”,生长出更深沉的生命力。
夏日乡居 从“一处院”到“一片景”的共生
“远方廷园”是一座融简约设计与现代风格于一体的民宿小院。夏日午后,负责人陈爱平刚送走一批客人,额角还带着忙碌的薄汗。“我一直想把这里打造成能浓缩当地风情、天然景致与田园梦想的地方,让游客在这里回归自然,感受轻松和谐的意境——这也是我自己向往的生活。”说着,他拿起抹布,细心擦拭着客房的桌角,一举一动都透着对“家”的珍视,只为让每一位到来的游客都能感受到如归般的温馨舒适。
“在这里感觉十分温馨,客房还有公共区域,都打扫得很干净。物品也整理得井井有条,民宿提供管家式的服务贴心周到,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湖北游客闫萍说道。
自2020年运营以来,远方廷园接待游客超8000人次,还带动了周边8家村民开展民宿经营。“客人来不只住民宿,是来体验‘草原慢生活’的。”陈爱平笑着说,“有对老夫妻从沈阳来,白天去采摘园摘水果,下午骑着自行车在镇里溜达,傍晚在院子里边听歌边烧烤,说这日子比在城里舒坦多了”。为保证服务质量,陈爱平每年将30%的利润用于硬件设施改善和服务提升,2023年,他的民宿被评定为丙级民宿。
这种“民宿+周边”的联动,让夏日乡村游活了起来。在葛根庙镇胡格吉勒嘎查禅溪民宿,宽敞的庭院内,绿植葱郁环绕,点缀其间的花草散发着馥郁芳香,辣椒、茄子等时令蔬菜长势喜人,硕果累累。三三两两的游客,或悠然漫步于庭院小径,或俯身田垄间采摘新鲜果蔬,沉浸式体验现代桃源生活。
“我是从北京来的,在这儿住了十来天,体验感非常好,开窗就能看到瓦蓝的天空、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我们在院子里自己采摘蔬菜,摘完直接就可以下锅烧煮,感觉这趟不虚此行。”北京游客高秋荣高兴地说。
这两年,葛根庙镇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因地制宜鼓励村民将自家闲置房屋改造成民宿,大力发展“民宿经济”,并依托乡味集美食街、名马馆、映霞湖、南果北种采摘园等特色景点,推动民宿与旅游观光、红色研学、餐饮美食、田园采摘等产业深度结合,形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民宿产业生态圈”。
一间房、一处院,串珠成线的民宿群,将乌兰浩特市夏日旅游点缀得愈发精致。
夏日风华 翎羽流光与骏马奔驰里的文化清凉
在义勒力特镇蒙雀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孔雀园里,总能听见游客此起彼伏的惊叹声。踱步的蓝孔雀拖着华贵的尾羽掠过,偶尔展屏的瞬间,羽片如缀满蓝宝石的折扇在阳光下流转光泽,引得快门声接连响起。
“夏天是旺季,游客看完孔雀,总会来体验一把羽毛画制作。”周海燕递过一幅刚完成的“草原花”粘贴画,孔雀羽片剪成的花瓣上,还留着游客指尖的温度。
合作社深耕“养殖+非遗+旅游”融合模式,将孔雀羽毛与蒙古族盘扣、刺绣技艺巧妙结合,催生出9大系列100余款文创产品——羽毛头饰的灵动、羽毛扇的雅致,早已循着物流线路走进深圳、广州的市场。
2025年,合作社的羽毛画制作技艺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负责人周海燕更获评“国家级乡村工匠名师”。“如今,孔雀园已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年均销售额达400万元。今年我们要让孔雀羽毛工艺成为国潮新宠。让非遗从展柜里的‘展品’变成可带走的‘记忆’。”周海燕眼中透着笃定,合作社将与旅行社合作,将孔雀园纳入精品旅游线路,推出孔雀放飞观赏、非遗技艺研学、孔雀认养等特色活动,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从羽到艺”的魅力。
北有孔雀飞,南有骏马鸣。葛根庙镇哈日野马吐野骑项目已经成为乌兰浩特市“假日经济”的必选之地。野骑路线以“8・11”葛根庙抗日武装起义旧址广场为起点,总长12公里,沿着革命先烈的足迹前行,既能感受当年革命斗争的波澜壮阔,又能在骑行过程中置身自然美景,极大地增强了红色旅游的体验感。
“我们拥有多种优良马种,包括蒙古马、混血马等,无论是平坦草地还是略有起伏的山丘,都能稳健前行,为游客带来平稳且充满力量感的骑行体验。”野骑项目负责人长山介绍,这个夏天,来哈日野马吐嘎查骑行和乡村游的人越来越多,为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带来了“惊喜”的额外收入。
四季趣游 河畔戏水与冬日之约的悦动时光
“跟着赛事去旅游”已经成为众多游客的共识。7月下旬,“体旅融合 悦动红城”多彩北疆户外休闲体育大会暨2025乌兰浩特“森发杯”健康跑活动在神骏湾生态体验区活力开赛,500余名跑步爱好者齐聚一堂,用脚步丈量夏日美景,以运动传递健康理念。
奔跑的过程,也是享受美景的过程。神骏湾生态体验区是洮儿河水域生态修复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实践地,也是以水上项目为主,景色观光为辅的休闲旅游景区,景区内含阳光沙滩区、儿童戏水区、水上拓展区、餐饮小吃区、休闲垂钓区等多种场地及造浪池、无动力乐园等娱乐设施。运营至今,接待游客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00余万元。
夏季有水,冬季有雪。作为兴安盟冬季旅游的“破冰者”,巴彦查干山滑雪场自2024年12月亮相以来,便迅速成为区域文旅焦点。这座占地1.2万平方米的冰雪乐园,首年运营72天便创下亮眼成绩:接待游客1.3万人次,营业额突破130万元。客源中,30%来自吉林等周边省份,50%为活力满满的学生群体,既彰显了区域辐射力,也印证了年轻群体对冰雪运动的热情。
“这几天,我们正在规划新的雪道,扩大规模,争取让广大滑雪爱好者在今年冬天有更好的体验。”乌兰浩特市巴彦查干山滑雪场经理马骏介绍。
滑雪场的意义不止于“人气”。它不仅填补了乌兰浩特冬季滑雪业态的空白,更通过40个就业岗位“筑巢引凤”,吸纳20余名体育专业大学生扎根基层,为当地冰雪产业储备了专业力量。
着眼长远,巴彦查干山滑雪场已启动二期升级工程,从硬件到服务全面提质。未来,这里将打造成为集“专业滑雪进阶、亲子冰雪娱乐、地域文旅体验”于一体的高端滑雪场,让“乌兰浩特冬季旅游”的名片在冰雪中愈发鲜亮。
乌兰浩特的文旅密码,或许就藏在这份“四季接力”里:民宿不只是睡觉的地方,是乡村振兴的细胞;羽毛不只是装饰,是非遗活化的媒介;雪场不只是冬天的风景,是全域发展的引擎。当一座城市能让游客在夏天记住稻花香,在冬天念起雪场的风,它的文旅故事,便有了穿越季节的生命力。(姜然 梁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