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九点多,位于兴安盟科右前旗归流河镇北民合嘎查的大棚里已经开始越来越闷热,可脱贫户白巴达拉还是忙碌在自己的大棚里不肯出来,一棚黄瓜刚要开花,他像照顾孩子似的每天都“泡”在这里,精心侍弄……“种大棚让我脱了贫,日子有了希望,再苦再累也是幸福的!”白巴达拉抹了把汗笑着说。“这些瓜苗长得不错,下个星期就能结小黄瓜了,那棚的柿子秧也开花了,个把月这两个棚的菜又可以卖了。有了这两个棚,我的生活就像有了可依靠的大山,一年的纯收入有三万多元,经济效益更是种地的好几倍。”
与现在积极乐观的心态不同,白巴达拉曾一度看不到生活的希望。2011年妻子脑出血瘫痪以来,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不说,常年的药物维持还让家里欠下了不少外债,孩子还在上学,自己的年龄也越来越大,家里除了30来亩地也没有其他经济来源,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
2016年,白巴达拉被纳入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当地政府因户施策,给了他两座暖棚,这也重新激发了他生活的斗志。为了不负党和政府大好政策的恩泽,为了一家人能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白巴达拉鼓足干劲,每天起早贪晚观察自己棚子里秧苗长势。虽说已经50多岁了,可他还像小学生一样带着本子向其他大棚户请教,小本上作物的生长规律记得也是密密麻麻。
“他很勤快,经常是一年四季都在棚子里,简直是把这些当成了他的宝贝疙瘩。技术上不懂的地方,就到种植能手那里去细心讨教,现在他已经成了‘半个专家’,来请教他的人也不少呢。”村书记王孝才向记者说道。从起初的没有种植经验,到现在掌握了一整套成功经验,白巴达拉成了其他贫困户学习的榜样。
看着长势良好的蔬菜,白巴达拉心里乐滋滋的。他感激地说:“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让我们家脱贫了,我们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们要像扶贫干部经常鼓励的那样,要好好干,种好大棚蔬菜奔小康!”
在科右前旗,像白巴达拉一样斗志昂扬的脱贫户比比皆是。今年,该旗继续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结合贫困户所在村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当地产业特色,加大扶持力度,做强产业基地,壮大龙头企业,延伸农牧产品加工、冷链仓储、物流运输、电子商务等产业链条,着力构建“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产业体系,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特色农牧业产业脱贫新模式。(康宇)